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读 >> 正文
导读

陈绪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发布日期2016-04-17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马克斯·韦伯1864年出生于德国埃尔富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1884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1889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柏林、弗莱堡、海德堡和慕尼黑等大学担任教授。1898-1903年,因患精神病而中断工作和研究,此后又以惊人的毅力恢复了学术活动。1903年与松巴特合作创办并编辑《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1910年和滕尼斯、席美尔等人共同创建德国社会学协会。1920年因急性肺炎猝然逝世。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诸普世宗教的经济伦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

像卡尔·马克思一样,韦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著述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们无法准确定义韦伯到底是哪个领域的专家,他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宗教、哲学之间游刃有余地建立起各种联系,开创了众多概念,逐渐地建造起他的整个学术大厦。韦伯绝不是一个安于做书斋学问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游历各国,悉心观察。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然而令人感叹的是,他没有看到魏玛共和国之后的异化、德意志民族重蹈一战覆辙等一系列历史悲剧便离开人世。

韦伯出生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被冠以欧洲大陆上空的“幽灵”的年代。现实世界的剧变为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诞生的提供了大时代背景。韦伯生在德国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他见证了政治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失败得到遏制,以及威权主义在国家和工业中取得的成就。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变革,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的迷惘、焦虑与不安。狄尔泰曾感慨道:“到哪里去寻找手段以平息有可能吞噬我们的种种精神骚乱?”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宗教社会学和伦理学的最重要代表作。改书分导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导论是韦伯为他的整个宗教社会学系列研究而写的,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上篇为“问题”,共分三章,第一章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第三章路德的职业观念。下篇为“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共二章,即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和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遗憾的是,还未能等到这部传世力作付梓面世,韦伯就悄然离开了人世。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较为精准地阐述了典型资本主义内蕴的新教伦理气质,并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有了某种特殊联系,新教伦理及其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特质包括:(1)职业观念与新教工作伦理。尘世的劳动是人的“天职”(calling,神召),努力而勤勉地工作被视为是获得上帝救赎的手段,是一种荣耀上帝的行为。(2)禁欲主义与新教幸福伦理。一方面,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是禁欲美德的演练,是通过他的良心活动来证明他的恩典状态;另一方面,财富具有产生松懈的危险,因而竭力反对听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在“尽可能赚钱”这一“至高的善”上面又加了一条上帝的戒律。(3)财富观念与新教金钱伦理。从伦理上说,“只有当财富诱使人们游手好闲、贪图享乐时,它才是一种不良之物;只有当取得财富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生活惬意、无忧无虑时,它才是一件坏事。但是就其作为履行职业义务的意义而言,获得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而且在实际上是必行的。” 

韦伯在为现代资本主义作合理性辩解的同时,也窥探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外在生成的、内在预制的悖论。(1)外部生成的悖论。悖论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财富的纯宗教热情高峰过去之后,新教徒寻找天国的热忱逐渐被审慎的经济追求所代替。悖论二:胜利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再需要新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支持。(2)内部预制的悖论。悖论一:工作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的天职还是“为了尽可能地赚钱”。悖之二:凡是在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的伦理考虑便以相同的比例减少。新教徒们勉励自己在获得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的同时,节省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这无疑会有利于财富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可是随着财富的增加,骄傲、愤怒以及各种世俗之爱也尾随而至。宗教及伦理诉求在财富金钱面前就会越来越软弱无力。(推荐人:陈绪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

上一条:王君柏:爱的艺术
下一条:武跃速:悲惨世界

关闭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6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