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读 >> 正文
导读

王君柏:爱的艺术

发布日期2016-04-17 来源:法学院

 


《爱的艺术》导读

 

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的理由是,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生伤感,所以倒是不如不聚的好。这理由,确实有几分佛家的味道,既然一切最终都归于空,就不必心有所著,自寻烦恼了。但在我们现实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与落落寡欢的林妹妹不同,都是喜聚的,也就是说,希望拥有纯真的友谊、忠贞的爱情、温馨的亲情,甚至不惜寻死觅活。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爱”字,而爱到底意味着什么,正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力图阐述的内容,我估计,这也正是我们青年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弗洛姆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人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告别了物我一体的舒适环境,与自然分离,与他人分离,周围的环境都是不确定的,安全感丧失,而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能够意识到生命的短促,生死难由己,更为重要的是,孤立的个人无法把握外在事物与他人,于是又强烈的重新结合的冲动,这就是爱的基本前提:克服分离感,重归爱的结合。也可见,弗洛姆假定喜聚是人类的基本倾向。

能否聚首,或者靠什么聚在一起,有不同的说法。老百姓理解最多的还是缘分,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们看到现代还是有信星座、算命的,婚姻爱情似乎也可以通过流年推算。但在当今商业社会,主流的还是相信实力,由郎才女貌,进一步发展到拼经济权力的实力,拼面容身材,说好听点是英雄爱美人,说不好听点就是婚姻爱情屈从于物质。而弗洛姆对此都大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我们其它能力如作曲、绘画、外交等一样,都是需要后天学习、培养的,若无此能力,就像一个外行站在一张名画前一样,是无法得到美的享受的。《爱的艺术》就是指导大家如何理解爱,并如何去训练爱的能力。

埃里克?弗洛姆(1900-1980)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1933年赴美,1934年入美国籍,先后任教于美国和墨西哥多所大学,被奉为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其影响所及,除了心理学之外,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乃至宗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弗洛姆一生著作宏富,《爱的艺术》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1956年),其实他还有很多著作也是影响极为深远的,通俗的如《逃避自由》(1941年)、《现代人及其未来》《论健全的社会》(1955年)、《禅与精神分析》(1960年)、《为自己的人》(1961年)、《人类新希望》(1968年)、《上帝与人的挑战》(1970年)、《对人的破坏性的剖析》(1973年)等等。(推荐人:王君柏  法学院副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

上一条:熊微:第三次工业革命
下一条:陈绪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关闭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6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