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姆雷特》导读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代表作。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包括喜剧、悲剧、传奇剧,另有2部叙事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由于其戏剧中创造的人物上至宫廷王侯、下至市井乞丐,且个个饱满生动,栩栩如生,因此被称作舞台上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不仅是“时代的灵魂”,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国际学术界也早已形成蔚为壮观的“莎学”研究领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其它三部为《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之一,代表了近代悲剧的最高成就。该剧运行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历史现实层面,涉及有关篡位、谋杀、复仇的套戏,铺排了较为曲折的戏剧情节:丹麦国王突然死亡,在国外留学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后发现叔父克劳迪斯已经继承王位,还娶了自己的母亲。哈姆雷特意识到其中的蹊跷,在各种试探、侦查之后弄清楚了是叔父为了王位谋害了老国王,于是开始了复仇行动。克劳迪斯也运用各种计谋进行反击,在双方如火如荼、花样翻新的斗智斗勇之后,悲惨地走向同归于尽的终局。另一个是人生哲学层面,属于悲剧的内核,主要演绎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的心智成长,折射出作家有关生存和毁灭的深刻思考。哈姆雷特是皇族的花朵,从小生长在英雄父亲的庇荫下,远离社会纷扰和政权争斗,长大后去了当时先进的威登堡大学受教育,那里是人文主义中心,他接受了一整套有关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价值理念,还拥有着大臣女儿奥菲利亚的美丽爱情。因此,在他生活的早期,这个高贵王子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人类是伟大的,到处充满阳光,因此他会说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名言。但现实世界风云斗转,父死母嫁让他一下子跌入深渊,他看到了人性的芜杂和险恶,发现这个世界原本存在着许多的丑陋和不幸,便出现精神危机,开始思考“死去还是活着,这是一个问题。”而且,他还是一个王子,国家被邪恶阴谋主宰了,涉及到人民的命运,于是他在不断感慨“整个时代脱节了,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中痛苦万分,因此有“忧郁的王子”之说。
事实上,哈姆雷特是在青年成长阶段,被卡在“发现世界真相”后“怎么办”这一关口不能自拔了。一是对人生的认识问题,二是自己如何作为的问题,“思”和“为”同时压在这位王子身上,而他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尚未成熟,于是产生了行动与思考的脱节,也形成了最后的悲剧结局。这是该剧的深刻之处。观众或者读者会在哈姆雷特苍白的脸色上看到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忧郁,会在他涌流如泉的独白中触及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彷徨和悲欢。1948年出品的英国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导演劳伦斯强调了哈姆雷特的思想性气质和性情;黑格尔也说过,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也正是在这些关键地方出现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著名台词,显示了莎士比亚的绝世才华。
另外,该剧中另外的人物也富有深意,克劳迪斯的权欲和情欲,大臣们的趋炎附势,奥菲利亚的不谙世事和最后诗意葱茏顺水漂流的美丽意象,都在丰富着这部悲剧的内涵。同时需要强调,莎士比亚的语言十分华美,有如滔滔洪流,不绝如缕,很多对白、独白作为经典段落为后世广为传诵,成为世界文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荐人:武跃速 人文学院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