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推荐不一定要读这本书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导读
我现在写书是用键盘,两眼盯着屏幕;我写这篇文字也是用键盘,两眼盯着屏幕。据我所知出版社编辑们的工作状态也是如此。这就是说,是一帮不读书的人共同造出了一本本书。既然如此,我推荐各位不一定要购买或借阅这本书——您愿意看着屏幕,我就很知足;您愿意在键盘上再敲打几下,我更是荣幸。
其实《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很高。作者是站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写这本书的。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这一切在当今似乎被“虚无”掉了。作者在《后记》中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四大发明”,于是作者作为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写了这本书,介绍、推崇我国古代在农业、饮食、纺织、舆服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与生产,创造与发展。前人种树,后人不仅乘凉,而且还继续种,世代相传。他们所留下的丝丝缕缕、坛坛罐罐,是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的一个个标记,是中华民族民族命脉的生命基因,也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说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血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就是这个道理。而弄清了多少家底之后,我们就可以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这些家底的成色,避免走向“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极端——“自我膨胀”。这些器物与工艺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不等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就不行,他们只是就同一个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我们有葛,我们有丝,但埃及有棉,欧洲有毛。不同的衣料,不同的形制,都一样满足了穿的需要,一样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何况就先进性而言,在百舸争流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并不每回都是领头羊。所以阅读的时候可以自豪,但不适宜舔屏。
其实《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很大。论纵深,上至“河姆渡”史前社会,下至民国。论宽度,涉及石器、陶器、乐器、铁器、铜器、漆器等器物,涉及建筑、农耕、饮食、服装、交通、水利、家具等行业,除了中原大地之外,还涉及新疆、吐蕃、南诏等边戌地区。当然,我们在看到如此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舆”与“服”为什么会如此复杂?“冕服”上为什么要弄“十二章”?都是礼制也就是等级制在支持它。孔夫子用一个漫长的排比句来假设如果没有“礼”,将会是多么无序和可怕:“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败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族武功失其制……”【《礼记》第二十八,仲尼燕居】。意思是没有礼,就好比一个没人帮扶的盲人;又好比在一个没有火烛的暗室里。没有礼,手脚不知道放哪,眼睛不知道看哪;没有礼,宫室、器具、车、服、乐等一切的规格将失去控制;没有礼,家庭、政府与军队也都将失去控制。这说明礼是构成国家机器的根本,每一个人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部件。这是一个和谐的秩序,丰富的物质文化就是为了体现与执行这个秩序,即物质与精神在礼制中互为表里。所以阅读的时候既要关注物质的表象,也需关注精神的内里。
其实《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很好。好在其一,考据与史料十分扎实。说到金属冶炼,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等等作支持;说到纺织制丝,有安阳大司空墓出土的玉蚕等等作支持;说到琉璃,有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出土的穿孔料珠等等作支持;说到农具,有山西天镇夏家沟辽窖出土的铁犁铧等等作支持。要论文献,要么出自《史记》、《隋书》等“二十四史”,要么出自《周礼》、《礼记》等“十三经”,都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另外说到农业,引自《农书》、《齐民要术》等等;说到饮食,引自《饮膳正要》、《易牙遗意》等等,又都是行业权威。好在其二,全书行文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博览群书、考据扎实就故弄玄虚,而是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让我们读者看起来十分轻松愉悦。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反之那些行文看不懂的书您不要看,说明作者自己都没弄懂,而正因为自己没弄懂才需要用晦涩的文字来假装懂了。
末了有一个友情提醒,当您窝在被子里,陶醉于屏幕上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之中的时候,我再次推荐不要读这本书,因为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当代青年的眼睛。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是,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到相关博物馆去走一走。(推荐人:张竞琼 纺织服装学院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