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三百首》导读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词学家朱祖谋的选本,初版于1924年,收录词人87家,词300首。而后朱祖谋多次删改这一版本,最终收录词人82家,词285首。词选一经刊行便广为流传,得到诸多词学家的关注。比如龙榆生就说“朱氏选词之主旨‘浑成’”,“衍常州之绪,以别开一宗”,对朱祖谋的选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朱祖谋生于清末民初,是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时期,据此,研究者多将他的生命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早年阶段,年轻的词人忧国忧民,感于时事,写下了众多自怜身世的词作。此时的作品多以学习吴文英为主,王国维称赞说,“近人词如复堂之深婉,疆村之隐秀,皆在吾家半塘翁上”,“疆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盖有临川庐陵之高华,而济以白石之疏越者,学人之词,斯为极则”,对朱祖谋的词作表示了认同。第二个阶段则是对破败的现实感到厌倦,因而远离世事,开始专于学术。在此期间,他与况周颐的交游频繁,据张尔田的《词林新话》记载,“归安朱疆村,词流宗师,方其选三百首宋词时,辄携钞帙,过蕙风簃寒夜啜粥,相与谈论。维时风雪甫定,清气盈宇,曼诵之声,直充闾巷”,我们因此可以推定,朱、况二人有相近的词学理想与标准,在选定《宋词三百首》的过程中,朱祖谋也与况周颐共同商量探讨。
《宋词三百首》是朱祖谋晚年倾尽学力的成果,也体现了其一生的词学标准,是一部体例完备、风格鲜明的词选。首先,从体例和选词范围来看,《宋词三百首》几乎选取了宋朝每一历史阶段的词作,均衡南、北两宋的作品,是这一时期比较全面的词选。在词人的选择上,首选帝王,而后按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在这些词人当中,又以吴文英(25首)、周邦彦(22首)、姜夔(17首)为最多,而这些词人都是注重音律的典范,可见朱祖谋对词律的重视。
其次,从选源上来看,朱祖谋的词选多参照了传统的词选范本。据学者统计,《宋词三百首》前后四个版本中共选过311首词作,其中244首均出现在《乐府雅词》、《草堂诗余》、《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宋代词选中,而剩余作品也可以在《词综》、《词选》、《续词选》、《宋四家词选》等清代词选中找到。因此,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是在广泛借鉴了传统词选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挑选而编订的。我们既可以从中得知朱祖谋的选词标准与词学理想,同时也可以对传统词选中入选较多的词作有一了解。
最后,朱祖谋选词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况周颐在《宋词三百首》的序言中就说,“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旨归”,这种浑成的面貌不仅体现在词选范围的广度上,还体现在所选之词的精神面貌。现代学者多选用龙榆生《选词标准论》中的说法来为其定性,认为这是一种“情辞并重、疏密兼收”的选词取向。概观整本《宋词三百首》,我们既能感受到朱氏选词力求整体全面的努力,也能窥探到他对词学理想的小心守护,朱氏一生没有太多的词评流传,而这本《宋词三百首》则成为了他借以抒发自身审美理想的重要工具。(推荐人:黄晓丹 人文学院副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