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6月29日】编者按:6月19日下午,第十一届太湖读书月暨江南大讲堂2018年第四讲校庆专场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为江南大学的学生们带来一场“我为传统文化开书目”的精彩演讲。他从传统文化的三个内涵讲起(如图),为在场观众指出寻找经典读物的捷径,并向大家推荐了他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读者要首先阅读本民族的书
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要予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点是什么?莫砺锋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制度文化、器物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中,制度文化是指古代社会的结构、制度性的规定;器物文化包括万里长城、青铜器、玉器这些器物所展现出来的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以及我们民族在全人类文化史上所处的领先地位。这些到今天来谈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历史,因此谈不上继承。
真正有继承价值的传统文化是观念文化,它实际上是我们祖先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我们的祖先如何看待世界万物?这方面的文化是有永恒价值的。
书本是观念文化的具体载体。莫砺锋说,国外翻译引进的书籍当然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他甚至认为,阅读和科学有关的著作,比如《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寂静的春天》,对普通人来说会很有好处,但是这些书籍主要研究物质形态,并非人的内心、意识形态和人生观。当然,莎士比亚作品、《圣经》也都是好书,但是作为中国的读者,首先要读本民族的书,因为任何文化都有非常强的民族性。
定义一本好书的两条标准
中国的古书太多,要学习传统文化,应该读些什么书?莫砺锋在讲座中为大家指出了寻找经典的捷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书籍”下过定义。他认为,定义一本好书可以有十四条标准,莫砺锋最认同其中的两条: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回想自己年轻时读过的书,莫砺锋说,《论语》是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好书,他接触《论语》是在知青时期,一开始读并不全懂,后来反复思考、反复体味才有了新的感悟。比如,《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莫砺锋说,当时自己读完,无论如何想不通,感觉叶公说的“大义灭亲”是对的,孔子说的相互隐瞒包庇是不对的。但是若干年后,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一位导师告诉他,人世间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一定要维护好,假如这种关系受到破坏,整个社会就成为一盘散沙,他才恍然大悟。
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莫砺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诗歌。讲座中,他为大家推荐了六位值得一读的中国古代诗人: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东坡、侠士辛弃疾。他认为,我们读古代诗词,最终不是为了读文本,而是要通过文本来读人,通过诗词和古代诗人进行心灵碰撞,倾听他们的心声。
他举例说,儒士杜甫的诗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把儒家精神进行诗化表述,把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正能量传递给现代读者。文天祥就是因为读了杜甫的诗歌,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好好读一遍杜甫的诗,一定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再如,居士苏东坡,他的作品向我们传递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这将对我们每个人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似写的是自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实际上写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正如他在风雨中保持的从容心态,苏轼流放多地,仍潇洒豁达。莫砺锋说,品读苏轼,我们更要从他的诗歌中汲取营养,获得向上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6/29/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6/29/content_708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