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活动 >> 正文
阅读活动

高校邀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发布日期2018-06-13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6月13日】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自去年10月开始,江南大学至善学院的课堂,邀请到了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客至善讲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近距离了解惠山泥人、古琴、锡剧、精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受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系列讲座——惠山泥人,由惠山泥人传承人池志坚老师主讲,主要讲授无锡及周边地区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代发展与影响。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这样的讲座可不容错过,由古琴艺术无锡市级非遗传承人、无锡古琴研究会会长吴炯老师主讲的“非遗”系列讲座——《古琴艺术》上,老师现场演奏了《泛沧浪》《杏花天影》《梅花三弄》三首琴曲,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

在江南大学至善学院的组织下,同学们还来到“无锡梧声古琴传习所”南禅寺总部,体验学习古琴的演奏。吴炯老师一边示范,一边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准确形象地描述了古琴的几个基本指法形态,讲解了散音、泛音、按音的演奏原理,同时还选了几个典型的减字谱字,让大家识谱并转化为正确的手势指法。

远看诗情画意 近看神情毕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系列讲座——精微绣,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老师讲解。

赵老师从精微绣的传承发展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向学生介绍。无锡精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的一个流派,江南丝绣文化底蕴深厚,“锡山绣工会”影响深远,而精微绣则集中刺绣的精细美,讲究针法、色彩和虚实,小而精湛,达到“远看诗情画意,近看神情毕现”的艺术效果。

赵老师指出颜色搭配和图案设计需要艺术功底,而娴熟的针法则需要积累和勤奋练习。赵老师的绣品《击鞠图》《阿房宫》《饮中八仙》和《百寿图》等名作,在巴掌大的绣面上刻画了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物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是所有细节都完美展现,表情惟妙惟肖,令在场的同学们惊叹不已。

讲座结束后,20多名至善学子来到赵红育老师的体验工作室“红缘阁”学习制作一件初级的刺绣作品。老师主要讲解和演示了滚针、圈套针、羽毛针等几种简单的针法,并让同学们自己挑选绣线配色。

沉浸在传统戏剧的浪漫时光里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锡剧表演艺术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系列讲座——锡剧讲座由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过之红主讲,120位至善学院的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上半部分,过之红为同学们介绍了锡剧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以及戏曲的身段表演形式。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与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滩簧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

讲座下半部分,过之红和青年演员周雁一起以讲演结合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锡剧的唱腔,戏曲的行当以及指法、水袖、宫扇等表现方式。过之红指出,唱戏的难度在于不仅要会唱,还必须会跳、打、演,样样精通才能在舞台上完整地呈现和演绎。

过之红还现场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学习指法表演,同学们展现了良好的领悟能力,惟妙惟肖的模仿受到老师连连赞赏,台下掌声一片。最后,过之红与周雁献上四季春调《孟姜女万里送寒衣》结束本次讲座,同学们意犹未尽,沉浸在传统戏剧的浪漫时光里。

每一根线条都要凝神聚力

五月伊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系列竹刻专题活动把悠悠竹香带进了校园。无锡双契轩竹刻艺术馆馆长——乔瑜老师及其父亲竹刻家乔锦洪老先生用竹刻讲座和竹刻体验活动的方式把竹刻带给江大学子。

近日的讲座上,乔瑜老师以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开篇,谈到了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历史典籍的载体,到崇高品行的象征,文人墨客爱竹至深。将诗、书、画、印造诣与艺匠的雕刻技艺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竹刻艺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活动中,同学们拿起刻刀过了一把手工匠人的瘾。同学们从雕刻单字入手,在乔瑜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走刀、铲底、平底等基本刀法,每一根线条都要凝神、聚力,稍有不慎就会“滑刀”,心静、手稳、气匀是老师传授的秘诀,听上去颇有几分禅意。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6/13/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6/13/content_705937.htm

上一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下一条:“把江南读给你听”校园朗读比赛成功举办

关闭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6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