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读 >> 正文
导读

刘桂秋:诗经

发布日期2016-04-17 来源:人文学院

   


《诗经》导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该书大约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有大、小二雅,一百零五篇,是周王朝王都一带的乐歌;“颂”有周、鲁、商三颂,四十篇,主要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就其大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婚恋诗、怨刺诗、战争行役诗、农事诗、民族史诗、祭祀宴饮诗等几个不同的题材类型,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诗经》中的许多抒情诗,为历代诗人提供了各种情感的范型,或者说是一种“原型母题”。举凡征人之苦、役者之怨、故土之思、“黍离”之悲,以及友朋间契阔聚散、爱人间的忧乐悲喜……这些在后世诗文中反复再三加以表现的情感内容,在《诗经》作品中都可找到它的源头。从这个角度来说,《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初步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传统,绝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的艺术表现,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方法的运用。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在的话说,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触物以起情,借助其它事情作为诗歌的开头。《诗经》中的比兴方法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善于展现形象、营造意境而又有寄托象征的传统,可谓沾灌后世,其泽甚远。

另外,《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多表现各种“人伦之情”。这种人伦之情并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可以是“男女之恋,夫妇之亲,君臣之思,朋友之情”。在表现这种人伦之情时,其情感抒发的最大的特点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说“流溢”和“直写”,指的是《诗经》的作品在进行情感抒发时,都很真诚、朴素、浅近、直接,如《邶风·泉水》篇中的“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郑风·东门之墠》中的“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些写的都是人类普遍常见的情感,而抒情时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雕饰,都是心中情怀的自然而然的表露。说“至情”和“衷曲”,是指这些作品写得这样浅近,却并不浅薄;平易,却并不平淡无味。所抒发的,是一种人的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最深挚的、最千回百转萦绕于心的情感。所以,用朴素浅近之语,来写真诚深挚之情怀,就形成了《诗经》的直而婉、浅而深的抒情特点。千百年之后,再来读这些作品,还是会引起莫名的感动。(推荐人:刘桂秋 人文学院副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

上一条:刘桂秋:楚辞

关闭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6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