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5月23日】编者按:江南多名器,锯木为椅,一盏茶,一把壶,坐看浮云淡雾,静听旦角咿呀;取一团黑泥,一搓一揉,便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一代江南匠人。江南,器以载道,造的是艺术,用的是情怀,传的是文化。
美育是什么?或许是突如其来的震撼,又或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再或循序渐进的转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自2014年起,江南大学的“艺术课堂”这一通识教育课程连续推出精品。去年开设的《扎染艺术设计与制作》《古代陶瓷艺术赏析》艺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选课时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今年设计学院贺文忠老师开设的《江南传统造物赏析》选修课,更是让江大学子走进江南的器物,品味江南的情怀。
《江南传统造物赏析》选修课以“江南造物”为主题,分别邀请了谢明、陈虎、周璐、王建森四位民间手工大师现场制作、讲解,介绍了包括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明式家具、无锡艺术画等江南地区独特的艺术。每堂课兼具图片鉴赏、材料工具介绍、实物制作等内容,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并以现场制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化泥为人,蕴含神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惠山的水土孕育了古老的民间艺术,延续至今。无锡惠山泥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经过从里及表、从粗到细的捏塑后,涂上艳丽的色彩,加工制作形成的民间艺术品。
课堂上,贺文忠老师介绍惠山泥人,周璐老师现场制作泥人,两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两位老师对泥人不同见解的碰撞,更加深了学生们对惠山泥人独特魅力的感受。
课间,同学们都好奇而专注地观看周老师现场制作泥人,周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手指如莲花转动,不一会儿,一片脉络清晰的叶子就成型了,更令人惊叹的是周老师现场捏的一尊五官清秀的仕女,灵动的眼神、曼妙的身姿……在解说过程中,她反复谈到对戏曲的热爱,单《牡丹亭》 就看过不同的版本七八遍,正如她所言“多听多看,才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双巧手,一搓一揉,便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一代江南匠人;一句唱词,回响在多少泥人工艺师的脑海; 一幕昆曲,又成型于多少手艺人的指尖。泥人造物课堂,有效地增强了江南学子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锯木为骨,提笔为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家具史更像是一部“由木头组成的绚丽诗篇”,其历史之悠久,自成体系,广受赞誉的明清家具更是成为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顶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也尽体现在其中:儒家的含蓄、天人合一、中正中行,道家的无为、自然。
在课上,陈虎大师展示了一把“四出头”的椅子,这把椅子彰显了明式家具重视原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不推崇繁缛花式的特点。结构上的合理化、造型上的艺术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虎大师还谈道,“家具是有内涵的。家具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所穿戴的衣物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差别。就像衣物能自然而然地向旁人展现出拥有者的喜好、性格和社会身份一样,一个家庭拥有的家具也能向来访者透露出他的一些信息。”
贺文忠老师介绍,人与人都是彼此之间的对应物,能够更多充满一些温暖就好。上课的时候,能够从同学们的眼睛中看到渴望的光,这就是开设“江南造物”这一选修课对贺老师而言最大的意义。明式家具展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刚正之感,这就和古家具制作所强调的“情”和结构有关。明式家具讲究的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舒适度,而且是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舒适。
紫玉天成,君子之器
论喝茶,宜兴的紫砂壶当属上品。紫砂壶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透气性,如果在装有热水的紫砂壶外淋水,水便会很快蒸干,而经茶水滋润过后,紫砂壶愈加莹润,温润如玉。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以运用线条勾勒块面成型的手法最为典型,这些线条艺术的处理手法千变万化,不仅可以用来勾勒物体的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物体形状的质感与肌理,通过线条运行角度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张力。转折顿挫反映气韵的刚柔变化,线条体现空间的虚实感,故而线条往往决定了紫砂壶的整体气质。
对于如何选择一款心仪的紫砂壶,贺文忠提出了四点建议,即选壶形、重泥料、精工艺、手感顺。“有形无质不耐品,有质无形难悦目”,佳器不仅需要悦目耐品,还需称手适用、应情和景。
“江南造物”有思想、有文化、有趣味的课堂形式,起到了以文化人的良好育人效果。通过此次艺术课堂,同学们表示收获满满,来自人文学院的一位同学说道:“贺老师的课堂生动又有趣,讲的是传统造物,品的却是江南情怀。”另一位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同学也讲道:“这种课堂形式真的很有趣,不仅字图相结合,还有实物为映衬,希望以后还可以听到这么有趣新颖的课!”
据了解,江南大学“艺术课堂”现已累计举办40余期,学生参与3万余人次,并获得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5/23/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8-05/23/content_702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