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读 >> 正文
导读

王君柏:乡土中国

发布日期2016-04-17 来源:法学院


《乡土中国》导读

 

一般说起大学问家,普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远,尤其是对于大学者的作品,往往敬而远之,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去阅读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在我的印象中,倒是大学者的著作,更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费孝通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他的《乡土中国》就是通俗易懂的典型。

费孝通(1910-2005)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书香人家,因为父母倡导新式教育,他从小就接受现代教育,从幼稚园一直到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毕业,回国后在云南昆明做研究,参与民主运动,成为当时著名的民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苦于社会学学科被取消,转而从事民族学的研究,反右运动中几经沉浮,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学得到恢复,迎来第二次学术生命,老骥伏枥,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尽到了最后一分力量,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乡土中国》最早出版于1948年,这正是费孝通学术思想成熟时期,以散文的方式写出来的《乡土中国》,看似随意,但实际上是以大量前期实地调查为基础的:1935年费孝通与他的新婚妻子一起前往广西大瑶山做调查,结果一死一伤,回乡养伤期间,积累自己家乡的材料,在去英国的轮船上,实际上就已经写就博士论文的初稿,这就是后来的《江村经济》,1938年从英国绕道越南回到昆明,即着手组织城乡调查,其中分别对三个县的三个村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是为后来出版的《云南三村》。1943年开始赴美交流一年,将《云南三村》翻译为英文,并做理论上的提升。而写作《乡土中国》的直接动机,是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创新,即不按西方教材照本宣科,而是直接讲中国乡村的实际状况。喝西方墨水长大的学者,能够扎根中国实际,从最基层认识中国实际,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精神,来源于他一直推崇的费边社传统,因为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费边社核心人物——托尼,就明确为中国教育当局提出过: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除非证明自己能够充分掌握中国的素材,否则就不能应聘教师职位。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还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示。

《乡土中国》适合于所有的人阅读,因为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所讲的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特有的基因,虽然时代变迁很快,我们的城市化已经越来越高,但中国人的行为逻辑,还没有跟上城市化的速度,哪怕在城市,很多行为和现象,还可以用《乡土中国》的解释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费孝通的写作中,学会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分析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套用费孝通一直强调的一个说法,我们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掌握了多少别人的说法,而是为了学会自己写书。确实,做一个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写书的。(推荐人:王君柏  法学院副教授)

阅读本书
若无法正常阅读,推荐使用江南大学"移动图书馆"


上一条:陈永杰:中国哲学简史
下一条:高侠:围城

关闭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6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